新年好~
本期非常简短,我在 2021年12月9日参加了学校诗学高等研究中心和图书馆主办的《诗歌与艺术沙龙》第一期,并在沙龙上进行了一次发言——讲述了现代诗歌伴随我成长的过程以及我个人对此的看法。
结束之后我自己重新录制了音频,本篇文章内容即是当时录音内容的誊写,而且我添加了一个小彩蛋,很高兴能够与你分享。
大家好,我是计算机学院的学生。
前面这位同学说他在诗歌或者语文方面开窍的比较晚,我感觉我可能还没有开窍,
甚至之后能不能开窍也不一定。
那么,简单讲一下我个人经历吧。我第一次接触现代诗应该是在初中,可能是当时语文老师的癖好,也可能是当时的课程要求,每位学生需要背诵一个系列的图书叫做「让读写像呼吸一样自然」,里边全是现代诗歌。当时背得滚瓜烂熟,但是其实并不知道什么意思,只是闷着头喊出来背诵。这算是第一次接触,直到后来几年,才发现这些诗歌自身包括其自身表达的意思,才慢慢又回到自己的身边,回到自己的生活当中。
到了高中,我跟同学参加了一个市里的朗诵比赛,叫做「夏青杯」,没有拿到名次,当时那段经历是:每天中午在一个空闲的实验室里,不睡午睡,三个人一起(我俩再加上还有个帮忙的朋友)拿着偷偷带来的手机把自己的声音录下来,反复听再反复调整,一点一点改进,这个过程印象很深刻。我还记得那个诗歌叫《四月的纪念》,一首经典爱情诗,由于这是个比赛,还是想朗诵好拿个好成绩,就非常认真地一遍一遍背诵,然后用力地感悟里边的东西,现在看来,在这个过程中是让我隐形地距离诗歌更近了一步,是一段非常宝贵的记忆。
之后高考、大学我就一直处于一个理工科的环境当中了。
到了大学之后,在我的专业上,我几乎每个方向都尝试了一遍,兜兜转转。我现在是大四,从大三开始发现还是设计、排版包括衍生到的艺术、情感表达、人文以及与人相关的交互这些方面才是最适合自己的、也是自己最喜欢的领域。
其实上了大学之后,一直感觉语言这东西是很薄弱的,很多想表达的时候都表达不出来;但是语言又是很有魅力的、很强大的,有好多次别人写的东西都能够感动到自己,所以自己才一直追求这一方向。我在生活中,包括平时看到同学们用错了基本的语法、中文标点、版式设计都会忍不住提出来,否则会让我觉得很难受。
在技术上,包括马博士刚才提到学科交叉,我同意他的观点,我不认为理工科就注定要缺少这些人文的东西,技术和情感不应当是对立的,这个环境不应该是这样的。其实现在越往前走越会发现,不管是技术上还是产品上,你做出来的东西越来越会体现你自己这个人的哲学和价值观,你拥有多少情感就会产出多少情感,表达出来的最终越来越像你自己。
最后,其实这次来参加这个沙龙也一样,我觉得我们不要想着结束后记多少笔记、学到多少知识,只要在其中某个人或者某句话能对自己有小小的启发,作为一个开始,那就足够了。
好,谢谢。
(让我很开心的画外音,来自旁边老师:经过了这位同学真诚的发言之后,这种氛围我觉得咱们今天下午的沙龙非常值得…)
人生短暂且易变,祝你拥有自己物质和精神的一隅,能创造和拥有许多生活中的浪漫。
(完)
CC BY-NC-SA 4.0 2015-PRESENT © qer Powered by Vite, Vercel. Made with ❤️